碳达峰碳中和是“十四五”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战略重点,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实现“双碳”的根本路径。
榆林作为一座典型的成长期资源型城市,资源富集与生态脆弱并存是发展面临的最大实际,如何在新发展阶段和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,努力走出一条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,是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。
经初步测算,榆林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.11亿吨,主要产生于工业、交通、服务业、农业及居民生活等领域,其中工业领域排放1.97亿吨。按照“十四五”期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19%的要求,2025年全市碳排放总量要控制在1.78亿吨以内,形势极其严峻。
从去年以来,榆林市开展“榆林在国家黄河战略中的定位和重点任务”和“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榆林转型升级思路路径”等专题研究,多次邀请院士专家为榆林把脉问诊,果断将“把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平衡”的发展要求调整为“确保生态保护强度始终大于资源开发强度”,坚决遏制高污染、高耗能项目盲目发展,严格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“双控”。
目前,已经在“十四五”规划原定项目盘子中压减了总投资7000亿元的45个“两高”项目;又将21个低质项目退出了2021年度计划盘子,调减年度投资达50亿元,淘汰落后产能,为新产业“腾笼换鸟”。
“双碳”既是榆林转型升级的最大挑战,也是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机遇。按照相关要求,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,市委副书记任执行组长,相关常委任副组长,各县区党政领导一把手、市级各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。
在全省率先开展用能预算管理,率先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;进一步加强项目节能审查,强化单耗约束,倒逼企业走终端化高端化路子;建立市级智慧能源管理体系,对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能耗在线监测全覆盖,强化能耗预警和约谈机制。
同时加强顶层设计,目前正在编制《榆林市碳达峰行动方案(2020-2025年)》,梳理全市碳排放总量及排放源构成,明确能源、化工、冶金、交通、建筑等重点行业2025年碳排放峰值,提出重点行业节能降碳举措和政策要求,画出时间表、路线图、任务书。
眼下,科创新城氢能热电联供、榆神工业区二氧化碳捕集、靖边二氧化碳驱油等一批减煤降碳的试点示范项目在榆林遍地开花。
在坚决遏制“两高”项目盲目发展的同时,榆林先行先试,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全面低碳转型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,依托巨大的碳中和应用场景抢先布局,重点打造五条碳中和产业发展链,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能源、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推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5G等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。
与此同时,也在同步优化能源结构、全面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、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,实现发展方式、生活方式绿色化变革,聚力节能降碳、勇蹚绿色发展新路,共塑“低碳未来”。
文章评论